《柴米油鹽之上》海報
7月13日上午11點,在一個采訪間里,精神矍鑠的柯文思,正在電話的一頭忙于工作。
看到我來了,他快速收尾了電話,和我鄭重握了握手,開始了關于紀錄片《柴米油鹽之上》的有關訪談。
那個時點,他馬不停蹄地完成了另幾撥媒體的采訪,還沒吃過早餐。直到我們的采訪進行了一半,制片人送來了果汁和三明治,他才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還因覺得不禮貌而和我連說抱歉。
在這些吃的沒送來之前,他只字未提自己的饑餓狀態,只是饒有興致地和我聊天。因為他享受這種忙碌——以紀錄真實世界為職業生涯的忙碌。
1981年,柯文思還是二十多歲的英國小伙,因拍攝紀錄片的工作之因,他第一次來到中國。
那時候,他被安排住在北京大飯店,人們都騎著單車步履匆匆地上下班,他清早聽到的只是長安街上自行車清脆的鈴聲,而轎車幾乎難覓蹤影。那一年,他去了中國的很多地方,所到之處都很貧窮。
四十年后的今天,同是這位紀錄導演,拍攝了一部展現中國普通人奔小康的紀錄片——《柴米油鹽之上》,片中城里的樓宇林立、車水馬龍,完全是另一番圖景。為此,他遭到了很多西方媒體的批評。
這位近半個世紀都在紀錄人文歷史的導演,曾4獲奧斯卡提名,2次獲得奧斯卡獎。
奧斯卡紀錄片導演柯文思
早在八九歲的時候,母親送給柯文思一個筆記本。他至今記得那個空白的筆記本被逐漸填滿自己看過的電影時,心中滿溢的成就感。
那時候,柯文思對電影的著迷,就隱隱約約指明了他后來的職業歸宿——電影拍攝。
只是和很多人一樣,柯導也經歷了自我認知的徘徊與迷茫期,直到最終才尋回了他最初的電影夢想。
大學的時候,作為一位廣泛的藝術愛好者,柯文思選擇了繪畫與雕塑專業。臨畢業時,柯文思在畢業展上展示了自己的動態雕塑——即通過雕塑旋轉、平移等,來表現流動性的藝術。
對于動態的事物來說,視頻是留下影像唯一的方式。也正因為此,柯文思用鏡頭紀錄了自己設計的幾組雕塑,把它們拍成了一個短短的紀錄片。
“等拍完紀錄片,我就驚奇地發現,我對拍片的興趣,已經勝過了雕塑藝術!于是,在我畢業以后,我立馬申請了BBC的工作,從底層做起開始拍片。”當這位滿頭白發的老人和我講起初入電影行業的往事時,他臉上雀躍的神情,讓人仿佛窺見了近半個世紀前的那個二十出頭的小伙,在找到了自己人生軌跡后的激動。
在BBC短暫地工作了一段時間后,柯文思很快去了美國ABC電視臺工作。
在浩如煙海的電影題材里,他猶愛紀錄片。
在他的影像哲學里,真實表情的張力勝過一切來自優質演員的“人造表情”,并且是最能夠揭示真相的電影語言。于是,他開啟了自己的紀錄片導演生涯。
“紀錄真情實感,離不開普通人的信任”
在此后的四十多年職業生涯中,柯文思拍攝的足跡遍布全世界80多個國家,作品多次獲得國際電影節大獎,除了奧斯卡小金人外,他還獲得了16座艾美獎獎杯。
不過,在與鈦媒體App的對話過程中,他完全沒有提起那些昔日的榮耀。
在無數次拍攝中,最令他難忘的,總是那些真實而閃耀的素人角色本身。而力圖紀錄這種真情實感,就離不開普通人全權的信任。這一下子喚起了導演另一段聽起來荒誕的記憶。
有一回,柯文思到黎巴嫩南部拍攝當地人的生活。出于一位紀錄導演的敏銳,柯文思從他們的臉上捕捉到了強烈的戒備心。但他們假意和柯文思寒暄表示歡迎他的到來,并邀其一起吃飯。
“可讓我震驚的是,他們繞到大樓后面,拉著一只山羊又回來找我。在我面前,他們割斷了山羊的喉嚨,并且把它的眼珠挖下來想要給我吃!”柯文思邊說邊比劃割喉、挖眼珠的戲劇性動作,眼神里的恐懼仍舊一目了然。
但當時,他咽下了那顆眼珠。
他知道這是當地居民給他的一個信任測試,如果拒絕,便很可能意味著他們之間的緣分也就此戛然而止。但一旦扛過了戒備期,所有的問題可能也就迎刃而解。果然,在那一次不堪回首的‘招待’經歷后,那些黎巴嫩的普通居民們,都全力配合了導演的各種要求。
對于這些見識并不多的普通人來說,除了得知拍攝目的,他們唯一希望的,也不過是獲得足夠的尊重——來自攝制組對他們文化與禮儀的尊重,還有對他們生存狀態的平視。
由此,后邊的紀實拍攝才會成為可能。
“如果你在拍故事片,在任何一個清早,你一出現,你的演員立馬就會現身并聽從你的安排演戲,因為你們簽了合同;但在紀錄片中,這些真人與你之間沒有金錢上的合約,如果他們不配合你,便可以隨時離開。”因此,柯文思覺得紀錄片的拍攝,絕對意味著更艱巨的考驗。
為了與被拍攝對象建立信任紐帶,柯文思和他的團隊無時不刻做好著接受各種挑戰的準備。拍攝《柴米油鹽之上》這部片子,就是很好的例子之一。
前年,柯文思受中國外文局之邀,開拍了這部以紀錄中國小康變革為主題的片子。不同于傳統紀錄片用宏大的敘事去平鋪直敘國家層面的成就,柯文思講述的是4位在山里長大的普通人——村支書、女卡車司機、雜技演員和快遞公司董事長,他們用自己的辛勞過上更好生活的故事。
無論是在拍攝前在100戶人家、長達8個月的采風中,還是在最終選定的4戶人家拍攝時,柯文思團隊從接觸到獲得當地人的信賴感,都是來之不易的。
這個全然陌生的、里面甚至還有著外國人的團隊,他們的動機是什么?對于鮮少走出大山的居民,尤其是年長的一輩,他們很有可能會有這樣的感受。
柯導很能與他們的這種感受共情,于是,他和團隊就盡可能入鄉隨俗,用同吃同住來融入當地居民的生活,從而體現自己的誠意。
到了幾位主人公的鄉村老家時,柯文思睡覺時就蜷縮在房間角落,方便時以樹或者草地作為“茅房”,吃飯時,盡管心心念念著星巴克的三明治,他依然與村民們共同品嘗粗茶淡飯……
第一集中,村支書開勇所在的村莊
柯文思談起那段經歷時,倒并沒有怨言,他甚至幽默地開起了玩笑:“為了取得這些村民的信任,你必須有點兒冒險精神。”
盡管在采風、拍攝的過程中,柯文思因吃不慣辣椒而“抓狂”,還“惦記”著五星級的旅館;不過,那些旅途中所有的風餐露宿和稍許不適,成為了村民與之建立信任紐帶的不二法則,也成為他這位觀察者真正走近普通人生活的唯一途徑。因此,他覺得值得。
如何讓拍攝對象表現自然,又不刻意地去演繹?
這是紀錄片領域永恒的話題。
不同于和鈦媒體App對話時,他只需面對的那一個小小的錄音筆,在柯文思眼中,對于這些被拍攝對象來說,他的團隊的到來,就像是村鎮里突然來了馬戲團:各種燈光、攝像機、音響設備和6至8個工作人員的浩蕩聲勢,刺目而令人膽寒。
更何況,東方人一貫的內斂性格,使他們比起西方人,更難在陌生人面前敞開心扉。
“所以,在每一處跟拍的地方,我總是試圖表現得不那么望而生畏。在拍攝間隙,我會盡可能鼓勵這些普通人在鏡頭之下照常生活;但在拍攝的過程中,展現普通人生活全貌時,我也會與他們保持適當的物理距離,避免他們過于緊張。”
于是,我們便得以在每一集中看到很多生動的場景:
貨車司機琳寶回到家鄉,帶著父母親、孩子上街,她在路上的所到之處,不乏路人、售貨員在街頭沉醉地跳廣場舞;快遞老板鄧德庚騎著創業初期的那輛自行車上街,過路的老太太用手指理頭發、按摩頭,都是非常具有中國特色的老百姓生活。
當然,這部紀錄片最突出的特點,還在于對幾位主人公的細致刻畫。
曾有國外紀錄片導演認為,"中國紀錄片鏡頭和人物之間,永遠都是2米以外的距離"。盡管于如今而言,國內的紀錄片,尤其是網生紀錄片的視角已經有了很多改觀,但缺乏細節,依舊是大多數紀錄片存在的普遍問題。
“當我定下他們做我的拍攝對象時,就是覺得他們符合能夠在鏡頭面前自如工作、生活的能力,我就一定要去捕捉他們神態的些許變化,這就需要拍一些特寫。”因此,少部分時候,柯文思和他的攝像團隊,也會相對靠近這些被拍攝者,紀錄下他們的情緒變化。
《懷甫》劇照
在紀錄片中,我們能看到很多頗具感染力的細節:
第一集中,年輕的村支書常開勇帶領村民離開了危房,住上了公寓,但他在已經早逝的父親墓前駐足時,哽咽了良久的鏡頭;第二集中,深夜之下,琳寶前夫講起自己困了,為了不讓自己打瞌睡,吃辣椒不管用,她就用手掌正面打自己的臉的極富沖擊力的畫面;還有第四集中,當上海申通轉運中心負責人陳德亮,憶起當初自己早期給別人送餐時,在別人家吃殘羹冷炙的場景,忍不住淚流滿面的場景……
村支書開勇
上海申通轉運中心負責人陳德亮
也正是因為這些鏡頭,無論是全球的任何一名觀眾,才能在細節中見微知著,在宏大的小康歷史變遷中,看到鮮活的、艱苦創業/個人奮斗/脫貧攻堅的人。不僅是政府的努力,只有這些個體同心匯聚的力量,才創造了我國全面實現小康的生活。
“好的紀實要留白”
近十年來,當中國的GDP不斷趕超歐美國家,東方的這個迅速崛起的大國,在很多不甚了解的西方人眼里,就是一頭未知的巨獸。
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懼怕中國,其實畏懼的是龐大而冰冷的統計數字。因此,柯文思覺得,紀錄片中不必放上“成功”的故事,而是應該讓外國人看到“人文”的故事。
“我會鼓勵主人公在鏡頭前放下拘束感,但我不會配上他們‘功成名就’的旁白。我總是希望給人帶來想象的空間。”
畢竟,在這種吃苦耐勞、互幫互助的人文性背后,成功的密碼也自然而然會為海內外觀眾所破解。
從很久以前開始,留白,一直是柯文思奉行的紀錄片拍攝哲學之一。
“我認為最優秀的恐怖電影,從來不是你看到某人被斧頭或劍砍傷,而是你從畫面上看不到任何東西,卻可以從另一個未知的房間聽到傳來的聲音。”當這位導演描述起恐怖電影的這種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經典設定時,西班牙懸疑、驚悚片《黑暗面》這樣的驚悚片,立刻涌入了我的腦海。
觀眾的想象力,常常能夠超越所有的文字和影像。
《柴米油鹽之上》中,每一位主人公和他們的家人,都只是在鏡頭下照常生活——那些沉吟的、思索的、嘆息的片刻,柯文思并沒有去破壞。那些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導演也并沒有刻意去描摹。
雜技演員懷甫和家人在上海欣賞夜景
然而,可以肯定的是,這些在城市中過著豐衣足食生活的年輕人,當他們返回山中故里時,他們相較于父輩明顯改善了的生存條件,其實在故事中已經一目了然:一邊是崎嶇的山路,通往有著幾十年歷史的漏雨、易停電的老屋;一邊是車水馬龍的大道,通往可以看到外灘風景的公寓樓……
在這些個人的奮斗史面前,觀眾一定會用自己的詮釋,把留白填滿。
也因為紀實,柯文思的影片不刻意追求圓滿。
國內拍攝的紀錄片,常常會追求一種以主題為導向的圓滿。然而事實上,光明的背面并不只是黑暗面。
柯文思很欣賞中國這四十年來翻天覆地的劇變,但他在拍片時,不會刻意去追求這種圓滿。
從小處來說,比如《柴米油鹽之上》里的第二集,那位堅持靠自己的努力掙錢養家的女孩——卡車司機琳寶,與第二任丈夫在一起時,度過了幸福美滿的一段時光,但在故事的最后,因為無法與他在第一任丈夫的孩子的養育問題上達成一致,琳寶毅然決然的選擇了再次結束婚姻。
離婚兩次,常常被大眾,尤其是東方人認為是一種家庭生活上的失敗。但事實上,對于片中的這位女孩來說,她第一次離婚是因為跳出了家暴的火海;第二次又是因為毅然決然要承擔作為前夫孩子的母親的責任。這種所謂的生活裂痕紀錄,其實體現的正是她身上最難能可貴的品質——勇敢而果決,自立自強。并且,這也正是她開啟下一站幸福的唯一通道。
因沒能照顧好兒子而歉疚的琳寶
所以,在此前發布會上采訪被拍攝對象琳寶時,她便告訴鈦媒體App,雖然她與前夫的離婚是在導演拍完紀錄片的三個月之后,但導演依舊把后續的這一段生活境遇,簡單加進了紀錄片之中。由此,她在紀錄片中的人物形象,也變得更加真實而完整。
從全紀錄片的風格來談,柯文思不會用稱頌的視角去拍攝中國的崛起。
“盡管是受機構之邀,但我只拍我想拍的內容,我不會成為任何國家的御用導演。”在我問起拍片的具體內容如何定奪時,柯文思很坦誠地表示,他與中國官方方面存在一定的歧義,這時候,他總是會與他們去協商,力圖在尊重官方意見的同時,也不違背自己的心意。
在每集紀錄片的最后,柯文思都有一段現身說法的導演手記。記得其中一集中,柯文思大意談到:“中國近幾十年來的發展日新月異,從貧困到小康社會的轉變,是讓人嘆服的。但中國在快速的發展中,也必然有值得改進的地方,我們希望中國也能意識到一些問題。”
柯文思的導演手記,給紀錄片增加了厚度,給中國的發展留有了余地,也給國際傳播增強了理性的思辨。(本文首發鈦媒體App,作者 | 陶淘)
注: 該片的前兩集已在騰訊視頻上線,此后每周四更新一集;同時,該紀錄片還將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農業農村頻道、英國天空電視臺、美國Discovery探索頻道等主流媒體以及互聯網平臺播出。
Oh! no
您是否確認要刪除該條評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