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楊劍勇
人工智能、物聯網作為科技發展趨勢,并應用各行各業,以此推動產業智能化轉型。需要指出的是,在產業智能化大趨勢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企業將AI工作負載在邊緣側以及云端。伴隨物聯網規模日益擴大,海量物聯網智能設備對芯片需求強勁,從云端到網絡再到邊緣側,為芯片廠商釋放新增長點。
其中,英偉達作為人工智能市場最具代表性企業之一,各大科技巨頭發展人工智能,均依賴于其GPU方案來訓練人工智能系統。整體來看,英偉達在人工智能市場一騎絕塵,市值一度突破5000億美元大關,是該市場中最大贏家之一,并不斷將芯片延伸至CPU領地。例如基于Arm IP構建的新處理器,包括Grace這款具有革命性數據中心CPU,主要面向大型數據密集型 HPC 和 AI 應用,將推動AI、云和高性能計算提升至新高度。
長期虧損,寒武紀市值相比高位縮水超六成
國內AI芯片廠商中,寒武紀吸睛無數。特別去年登陸科創板當天備受矚目,當天在資本市場大幅上漲,盤中一度突破千億大關。并在隨后幾個交易日中,最高市值高達1196億元。遺憾的是,受到追捧后便進入長時間震蕩下行。截至目前,相比高位下跌幅度高達67%,市值為394.5億元,相比之前高位縮水超800億元。
長期虧損難以撐起千億市值。芯片作為技術密集型行業,需要投入龐大研發資金。寒武紀自成立之初就注重技術研發,但高昂的研發支出使得造血能力差,盈利能力堪憂。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分別虧損3.8億、4100萬、11.8億、4.35億元,過去四年累計虧損超20億元。且今年虧損進一步擴大。
寒武紀近幾來虧損變化
2021年上半年,寒武紀虧損為3.9億元,相比同期,虧損同比增長94%。在財報中指出,主要系為進一步推進“云邊端”產業布局,擴大產品線,加大研發投入和人才引進力度所致。也給出了業績虧損的風險提示。聲稱智能芯片研發需要大量開支,未來一段時間,將存在持續虧損并面臨潛在風險。尤其是無法保證未來幾年內實現盈利。
慶幸的是,營收方面繼續保持了強勁增長態勢。2021年上半年,寒武紀營收同比增長58%至1.38億元。主要體現在加速場景落地,拓展了市場份額。在邊緣端,將抓住智能技術開始進入各傳統行業的戰略機遇期,以期通過更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在市場滲透率上取得重大突破。邊緣業務貢獻的營業收入占比為60.7%,而云端業務貢獻的營業收入占比為 32.50%。
在人工智能邊緣計算領域,寒武紀與多家頭部應用公司實現了產品導入,部分企業已經完成適配工作并實現了規模出貨,通過人工智能賦能,助推行業智能化升級轉型。2021年上半年,邊緣智能芯片及加速卡實現收入8374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739%。在智能計算集群系統業務方向,已經順利完成了南京智能計算中心項目(一期)智能計算設備采購項目,智能計算中心建成后,將有效推動南京市構建完善的人工智能生態環境,帶動人工智能產業規模增長。對寒武紀拓展其他區域的智能計算集群業務也起到了標桿作用。
營收增長強勁,但寒武紀高度依賴前五大客戶
寒武紀作為目前少數幾家全面系統掌握了智能芯片及其基礎系統軟件研發和產品化核心技術的企業之一,能提供云邊端一體、軟硬件協同、訓練推理融合、具備統一生態的系列化智能芯片產品和平臺化基礎系統軟件,得到了多個行業客戶的認可。只是客戶集中度較高,根據披露的財報顯示: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前五大客戶的銷售金額合計占營業收入比例分別為 99.95%、 95.44%和 82.1%。
寒武紀2020年前五大客戶
倘若主要客戶對寒武紀產品的采購量大幅降低或者未能繼續維持與主要客戶的合作關系,將給業績帶來顯著不利影響。在此之前,華為是寒武紀最大單一客戶,尤其2017年與2018年營收幾乎都來自華為,但未與華為達成新的合作,導致終端智能處理器IP授權業務直線下降。2018年至2020年,寒武紀終端智能處理器IP授權業務收入分別為1.1億元、6877萬元、1172萬元,呈現大幅下降的形態。
寒武紀指出,主要是華為海思選擇自研終端智能芯片,未與公司繼續合作,而短期內又難以開發同等業務體量的大客戶,因此2021年終端智能處理器IP授權業務收入可能將繼續下滑。2021年上半年,終端智能處理IP營收規模為617萬元。與此同時,面對英特爾、英偉達、華為、ARM等芯片廠商競爭,與這些芯片大廠競爭,寒武紀整體規模、資金實力、研發儲備等存在較大差距。尤其英偉達作為全球人工智能芯片領導者,在全球市場上有絕對優勢,全球眾多技巨頭采用英偉達GPU來訓練人工智能、構建人工智能計算平臺。
結束語
經營能力預示著企業未來,尤其盈利能力對于AI獨角獸來說,重要性不言而喻。盡管寒武紀是國內頭部AI芯片獨角獸,營收、盈利能力并不樂觀的情況下,且在未來幾年還無法確認盈利,難以撐起其千億市值。當然,對于人工智能獨角獸來說,依托資本的力量得到快速發展,但在人工智能這條賽道上的玩家,最終比拼的是技術落地能力,這也是衡量AI實力重要依據。對于AI獨角獸而言,商業化之路依舊是核心。
Oh! no
您是否確認要刪除該條評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