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互聯網的那些事兒
抖音9月2日的漲粉達人榜中,全平臺排名第二的是禪意內容創作者@釋慧海, 當天漲粉55.6萬。
而帶來這55萬粉絲的視頻僅僅是一條兩句歌詞長的視頻,配合簡單文字,便獲得了50.1萬點贊,5.4萬的評論。
禪意的文案、空靈的配樂,搭配上慢鏡頭下古色古香的寺廟飛檐、牌匾、僧袍飄揚的一角——這已經成為短視頻平臺上新的流量密碼。
抖音上“普陀山”粉絲100萬,而搜索“少林寺”,個人IP 的帳號更多,形成了一個傳播矩陣,百萬粉絲的不在少數,而粉絲最多@少林寺釋延高412萬粉絲,置頂的一條視頻點贊400多萬。
寺院,仿佛正在擺脫傳統的佛教、寺廟、僧人的刻板印象認知,除了帶給眾生心靈的慰籍之外,更是在探索寺廟經濟的多樣性。在釋延高的帳號明顯位置,留下了合作的聯系方式。
在@普陀山上、@少林釋延高、 @靈隱等賬號里,都有店鋪的鏈接,賣的商品多是手串、福袋等。
在少林三寶的視頻中,也出現了百度AI機器人小度的身影。
玉佛寺10萬元天使投資餓了么的消息之前被傳得沸沸揚揚,后來玉佛寺雖然做了澄清,提供資金是借由慈善基金之手,而非投資,但這還是將人們的關注引向一個近年來被持續討論的問題——寺廟是否應該商業化?
一切皆緣:“度人”也是投資人
其實,寺廟的商業化運作由來已久,但是其與商業之間有著天然矛盾,尺度把握就很重要。
之前,知名創投機構負責人朱嘯虎爆料,在創業初始階段,上海玉佛寺曾為餓了么創始人張旭豪提供過10萬元天使投資。
玉佛寺為餓了么提供資金屬實,卻并非是投資,而是通過“覺群大學生創業基金”機構操作的,該基金由玉佛寺發起并捐贈1000萬元成立,初衷是幫助創業的上海高校畢業生解決資金難題
餓了么只是通過參加基金舉辦的創業大賽獲得了十萬塊錢的全額貼息貸款。與其他創投機構不同的是,玉佛寺的這筆貸款,純粹得多,幫助餓了么解決燃眉之急,又不染指公司經營,對餓了么前期發展相當重要。
據說事后為表感激,張旭豪以五倍返還給了覺群大學生創業基金。
據官網信息顯示,截止到2020年,“覺群大學生創業基金”資助的創業標的超過219個,資助總額2088萬元。
這些標的的成功率超過八成,資助項目橫跨二十余個行業,如科技成果轉化、電子商務、教育培訓、廣告傳媒等,其中就包括影視公司盛視天橙、教育公司貝孚幼兒教育等知名企業。
作為投資能手,玉佛寺并非孤例,近些年投資行為在寺廟界也是隨處可見。
一方面,是資本涌入寺廟。
“開個寺廟,年收入輕松過千萬”極具吸引力的口號,如此前,多家媒體關注報道過的河北易縣“奶奶廟”,一個由個人承包經營的小小村莊寺廟,每年廟會能吸引超過百萬人口前來參與,產生的流水甚至高達4000萬元。
另一方面,是寺廟化身投資人。
如前文所說的玉佛寺,出于公益目的,與慈善機構合作成立基金,投資創業企業。
又如赫赫有名的少林寺,開企業賣東西、授權商標做游戲,還在海外開設寺廟。
再如另一知名寺廟靜安寺,成立百寺基金,與多家企業合作,收獲利益再投入弘法事業,寺廟投資的目的雖不一而足,相應的動作卻不勝枚舉。
此外,寺廟在商業化的路徑上走得越來越遠,還走出了國門。
深圳弘法寺方丈印順大和尚曾經在尼泊爾建造了“中華寺”。
2001年,少林寺在德國成立德國少林寺,將其定義為“少林文化中心”,通過會員制的形式,吸引少林功夫愛好者,開設少林功夫培訓道館。少林寺在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少林文化中心”。
2016年,國家宗教局聯合多部門下發《關于進一步治理佛教道教商業化問題的若干意見》,明確界定了佛教道教商業化商業化的表現,具體提出了由針對性的規定和要求,寺廟商業化從火中取栗的野蠻生長,轉向了探索式前進。
寺廟經濟起飛,商業版圖擴張
寺廟經濟的多樣性,比很多人想象的要豐富的多。
很多人寺廟是遠離凡塵俗事的,但實際上佛教界對于新生事物卻一直非常敏銳。
26年前,當初代電腦用戶還在學習電腦打字,玩掃雷的時候,佛教界最早的門戶網站“佛教在線”,就已經誕生。
紅塵中的我們,只知道“天下武功出少林”,卻鮮有人知道“自古寺院多極客”。
杭州靈隱寺招聘新媒體編輯,朝9晚4,帶薪禪修KPI隨緣。
北京龍泉寺一直以“學霸寺廟”的形象就深入人心,據說,寺廟中的法師不止學歷高,還站在技術的前沿,一位掃地僧就曾點化過趙小龍,幫助微信誕生。
對于新事物的接納,讓寺廟經濟變得有更多的可能。
靈隱寺應該是國內第一家引入星巴克的寺廟,當靈隱寺的香火混著咖啡,就能感受到商業氛圍植入的恰到好處,只不過點單的時候,店員是不是問:“施主,您是‘大悲’還是‘超大悲’?還是‘大瓷大悲’?”
盛譽之下的龍泉寺,也精準把握了宣傳契機,熟練掌握了新時代下的傳播技巧,上線網站“龍泉之聲”,推出法師們的微博、公眾號等社交賬號、
甚至研發創造出一個獨一無二的機器人——“賢二機器僧”,這個機器僧被稱為“佛教版siri”,幫助龍泉寺收獲了很多粉絲,也牢牢立穩了自己與其他寺廟截然不同的人設。
龍泉寺的商業化還體現在品牌授權和周邊售賣上。
2014年,?;畚幕@得“賢二”品牌授權,2015年,賢二電商正式上線,出售了一系列暢銷的漫畫書、紀念品等。
少林寺的商業模式被討論的更多,成立經營類公司,出售佛教用品,涉及的領域也很多,如出版、體育、文化、旅游、武術,此外,還上線了淘寶網店,并大量注冊商標。
電商平臺上,很多人網購護身符、供油、開光法器。少林男團很多開通了抖音商品櫥窗,上架過泡泡相機、雞湯文學??焓稚?,佛門網紅的小店在售,也有純素酸辣粉、紅茶、紙巾等物件。
天眼查數據顯示,河南少林無形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累計對外投資公司7家,最大單筆投資金額達10000萬元,總額近10970萬元。
而每年,少林寺接待的游客超過350萬人次,按單張門票價的100元估算,僅收入就達3.5億元。
寺廟經濟風生水起,質疑的聲音也一直不斷。
少林寺曾因注冊666個商標上過熱搜,其中還包括了東、西、南、北少林,不顧對其他寺廟可能帶來的影響。
還有一些圈錢的寺廟生意,比如易縣“奶奶廟”。
因為清華大學建筑系在讀博士徐騰的一篇文章一炮而紅,在這位博士生調侃式的介紹中,寺廟里供奉的神袛不僅雜亂無章,有孔子、耶穌、如來、濟公等各方大神,居然還有十多尊手拿方向盤的“車神”、“車神奶奶”等。
隨后,媒體的聚焦報道起底了奶奶廟的“生意經”,這個寺廟荒誕不經畫風的背后是緊跟市場需求,你想要求什么,奶奶廟就給你造什么神,目的當然是喂了賺錢、賺錢、再賺錢。
原因就在于寺廟的承包制,馬頭村奶奶廟由村民承包,形成了村委會、原始股東、二次承包人組成的經營團隊,以及承包費、香火錢為主,其他旅游收入為輔的收入鏈條。
這種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手段近乎原始,卻非常好用,整個奶奶廟每年農歷三月廟會期間,短短15天就能實現4000萬元的流水收入。
時代的車輪加速了,佛法的供奉者們也加快了腳步,寺廟經濟如何自我規范,既能弘揚寺廟文化,還能實現自給自足的價值體現,來到關鍵節點。
寺廟皆是“掃地僧”
事實上,寺廟商業化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既然已經商業化,資本化也就是隨之而來的步驟了,如中國佛教四大名山,已經在資本化的路上走了很遠,也有了一些成績。
那么,為什么寺廟商業,甚至資本化成為大勢所趨呢?在我們看來,可能存在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是維持寺廟運營。
當前社會正處于轉型期,大家的價值觀呈現出多元化、現實化趨勢,佛教文化缺少成長土壤,維持寺廟運營所需要的資金,由香火錢向門票等旅游收入轉變。
但是,疫情之下,整體旅游都亟待提振,那么更加小眾的寺廟旅游該怎么提振,成了首要難題。
二是探索寺廟文化新發展方式。
正如非物質文化遺產、故宮博物館等的發展觀念,在新形勢下,如果仍然是以傳統方式發展佛教文化,那么最終結果會是受眾越來越窄,曲高和寡的盡頭是束之高閣。
IP運營等商業化手段在盈利的同時也會加大影響力,讓佛教文化不在局限于寺廟這個方寸之地,走入尋常百姓家。
1982年,電影《少林寺》,成為嵩山少林寺崛起的原動力;
2005年,《千手觀音》登陸春晚震撼觀眾,后登上聯合國全球發行郵票;
2017年,藏傳佛教電影《岡仁波齊》,兩月票房近億;
2018年,抖音超級網紅“一禪小和尚”半年吸粉2000萬……
現在,少林寺抖音出圈、靈泉寺爆紅新媒體……也都是新的嘗試,當更多的流量IP出現之后,誰能說寺廟界就不能出現新的流量密碼呢?
龍泉寺的龍泉之聲,IP產品賢二機器人,都在發布有關于佛法的內容,還可以為網友們答疑解惑,更能被現代人,尤其是年輕人接受和支持。
未來的“寺廟經濟”依舊會以“公益”舉措為主流發展方式,甚至在新型經營方式能維持寺廟運轉的基礎上,以往的香火錢興許也會逐漸淡出市場,還寺廟一個純粹和清凈。
我們只需要記?。鹤诮淌枪爬系?,但宗教徒都是現代的。
Oh! no
您是否確認要刪除該條評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