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技復聯汪,作者|風千語
不是北京籍的明星就能被稱為京圈,沒在大院呆過的孩子,比如楊冪、楊紫這些從來就不在京圈的談資中。
即便是同在一個圈里,黨校大院和軍隊大院出來的也不同,沒遇到王朔之前,默默無名的小美工馮小剛只能夾著尾巴演越南人。那滋味大抵還和張藝謀有點共鳴,傳聞《黃土地》之后,陳凱歌得知張藝謀拍了電影時說了一句:“他就是我一攝像。”
忙著當小弟端茶送水的馮小剛,一開始并沒入王朔的眼。王朔寫完《動物兇猛》那年,轉頭就把小說砸給了和自己同為大院子弟的姜文。
也是差不多的時間,虛榮心得到充分滿足的王朔決定拉馮小剛一把,推介馮小剛在《編輯部的故事》里擔任編劇。
1994年,王朔和馮小剛合伙開了公司。另一邊,找不到編劇的姜文自己動手把《動物兇猛》改編成了劇本,這就是后來《陽光燦爛的日子》。
當了合伙人的王朔只顧沉浸在與京圈公主徐靜蕾的愛情中,卻給了馮小剛大展宏圖的機會,華誼兄弟便是這個時候進入到馮小剛的職業生涯里。
不過,王朔陽光燦爛的日子就要結束了。彼時業內掀起批判王朔的風潮,但凡有王朔名字的作品都很難過審,王朔決定和馮小剛分道揚鑣,所謂要死別一起死,于是去了美國。
王朔不在的日子,馮小剛努力往京圈主流靠,以《甲方乙方》為發軔,在賀歲檔游刃有余。盡管作品在姜文看來都是化學調制的果汁,不如葡萄釀的酒醇厚。
《一九四二》追求深度不得,馮小剛又一頭扎到《老炮兒》里,這回還啟用了流量小生吳亦凡。京圈才女徐靜蕾這一年也選了吳亦凡出演《有一個地方只有我們知道》,吳亦凡順利搭上京圈。
然而就像管虎的評價那樣,這些京圈前輩們當時對吳亦凡的了解可能都真的干干凈凈,跟張白紙一樣。
那幾年是流量明星最風光的時間,上有大佬提攜,下有粉絲聲嘶力竭,要轉型要賺錢都很容易。那幾年也是京圈的余暉,散落在馮小剛矯情追憶的《芳華》里,陳道明一聲“你TM沒看過跳舞啊”擊碎了圈子最后的假面。
小崔甩出陰陽合同,8.4億罰款只是請走了一個把野心穿身上的紅毯女星,藏在娛樂圈華美袍子底下的虱子,開始一只只往外竄。
看客唏噓,無人留意聚光燈背后黯淡的身影。
01、入圈易,浮名難
那個在北京給藝人當了十年助理的人,最終選擇了離職回老家賣保險。
沒有傳聞中正主給買房、豪擲百萬的正主,只有拿著白領工資卻要一直操著賣白F心的團隊。和浮華的娛樂圈一樣,基層想要出頭的幾率比正主還要難十倍。
“離開的時候,所有經歷過的燈紅酒綠,花花世界都不屬于你。”甚至那些經歷除了在往后余生作閑談,什么用處都沒有。
王京花或楊天真只有那么一兩個,這個圈子太看關系和資源,所有說著自己如何努力如何奮斗的人,背后都站著看不透的高山大川。
馮小剛很早就明白這個道理,20多年前,《人生在線》拍了一部馮小剛的紀錄片,紀錄片中馮小剛看一幫孩子進行才藝表演時,說了一番至今聽起來內涵深厚的話。他說:“老百姓的孩子和干部子弟的孩子不一樣,普通孩子承擔不起他表達了真實想法以后的后果,注定了我們只能謹小慎微地做人、做事,干部子弟有父母影響力和資源,花三分力氣就能達到十分效果。”
凡事看結果,無論是馮小剛還是靠他成名的王寶強,其幸運程度都遠超過普通人。
沒有名字的永遠是大多數,可是娛樂圈由于浮光太甚,總給很多人一種錯覺——以為努力就可以有名字。
明星團隊偏愛親友,畢竟利益牽扯過大,沒有人會將身家性命交到一個外人手上。通常一個團隊最大的話語權永遠掌握在正主的親友手里,一如吳亦凡的母親。
回國之初,吳亦凡在短時間內換過多個團隊,最后固定下來的團隊也淪為了跑腿,跑腿干的事不用多說。
趙薇早年出道時,經紀人就是自己的嫂子。那年《還珠格格》火爆,北影傳達室粉絲的信都堆滿了傳達室,還得用麻袋拖回去。樹大招風,一系列負面和事件開始層出不窮,缺乏專業性的家族經紀團隊完全招架不住。那些事放到今天,足夠封殺十次。不過在一個名利空前的圈子,專業似乎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知根知底。
臺下千千萬萬愿意為他們赴湯蹈火的粉絲,從來不在考慮之列。
你隨便抓一個愛豆的鐵粉,問他(她)愿不愿意當偶像的助理或執行經紀人,即使每天加班,周末無休007,月薪三五千或者更少,10個有9個都會愿意。
楊天真的壹心娛樂招聘時想剔除的正是這群粉絲,為了避免經紀人大權在握,離開時對公司傷害過大。壹心娛樂借鑒好萊塢CAA的模式,將經紀人的職能全部拆分,分為宣傳、品牌客戶等部門。
一個團隊僅負責經紀工作中的一環,不再只對某一藝人負責,聽起來的確更加專業了。只是楊天真在采訪時也承認,一個頂流明星還是需要一個圍著他轉的團隊。
頂流的身邊都是自己人,或者說從名不見經傳時就跟在身邊不離不棄的合伙人。至于其他人,和任何圈子的打工人沒有區別,甚至更沒有保障,明明沒有享受到名利卻要承擔名利帶來的風險,比如粉絲的攻擊。
擠不進核心圈子的娛樂圈打工人,在滿足了對對光環之下的好奇心后,大多黯然離場。
一位曾做過經紀人助理的up主在B站上吐槽:“你跳到甲方乙方都好,為什么偏偏要選擇丙方的經紀人?”
丙方,即中間人的生意,從古至今都不是一般人能干的活。古時候叫牙人,后來叫掮客,民間還有一句極為犀利的俗語“車船店腳牙,無罪也該殺”。俗語雖偏激,卻也一定程度上說明了中間人的困難和不受待見。
比起團隊,普羅大眾對成為明星本身的期待或許更高。橫店影視城的每一個劇組龍套都或多或少覺得自己能夠得遇伯樂,咸魚翻身。
02、璀璨的灰暗,龍套與夢想
橫店一個2000人的演員QQ群內,管理員隔兩天就要刷一次:不要輕易相信群內的一些通告,找劇組的,請關注xxx公會。
盡管群內很多消息一看就是明顯的騙局,依然有人會咨詢。即使躲過詐騙、傳銷和灰色產業招聘,找到了組織,公會的群演也并不清楚自己每個月能賺多少錢。
“很難說,畢竟有時候戲多,有時候戲少,手速慢了在群里還搶不上。”
在華夏文化園辦了演員證的群演,只要出工,每半個月會有工資打到銀行卡上,沒有演員證的也可以選擇現金結算的活兒。
公會一般會建議新手租房就住橫漂大酒店和鑫悅賓館附近,因為演員服務部和萬豪大酒店是兩個常去的集合點。
通常情況下,一個群演一天跑一場戲,一天108元(不指所有),淋雨、躺尸和下跪等再附加10元。這個時間往前幾年,100不到一天的情況也常見。
“男的戲多,整個橫店都是,女生戲少。”外形出眾或特別一點,在當了群演三個月后會有機會做特約演員,不過在成為特約演員之前需要進行培訓和考試。當然如果你是全日制表演系專業畢業的,不用等三個月也可以直接去面試。
除了特約,還有一種群演類型被稱為前景,前景說白了就是背景板,盡管收入可能比不上特約,但不失為一種顏值和身高的認證。
“前景現在240(一天),特約最低300起,跟組那種就另說了。”
某個演員公會論壇上,能看見這個這個世界上最自信的一角,爭相曬自拍或他拍,表達自己熱愛演戲的心聲,其中不乏穿著戲服擺pose的資深群演。
“只要有人加微信,我都不會拒絕,多認識幾個人總是有好處的。”
人脈在哪兒都重要,在橫店會尤其重要,用一位群演的話來說:“在橫店只要人脈到位就不會餓死。男孩子之間抽抽煙吃吃飯喝喝酒人脈就混開了,女孩子的話就需要外表、雙商與自我保護相結合。”
不過這群人最渴望的還是認識幾個劇組的核心人員,比如制片或導演、副導演,但真正能認識到的還是很少,有人甚至不清楚導演和制片什么區別。
他們一邊懷揣著夢想在劇組間遷徙,一邊又對高片酬的明星嗤之以鼻,說:“明星又不靠演技,演員還需要經歷去磨練。”
有人擺出一副早已看透一切的姿態。“從底層跑龍套,一步一步怎么樣怎么樣,那根本首先就選錯了,想成名得會炒作,找團隊,選對路。”也有人是真心熱愛演戲,覺得過程最重要。
20萬群演,除了媒體報道里“美女泛濫成災,懶漢光棍遍地”的標題,大家知道得并不多,不會有人關心這些零工如何保障生活,問五險一金就像個笑話,就像粉絲普遍不會關心偶像的團隊如何連軸轉。
“又不是公司。“這句回復幾乎囊括了群演面臨的所有困境和迷茫。
娛樂圈無疑是馬太效應最明顯的行業之一,沒有哪里的星光有這里璀璨,也少有哪里的落魄有這里灰暗。
說到底,橫店只是一個更靈活的工廠,是影視工業必不可少的一個部分,這些人連帶著劇組道具、場工等一起支撐了熒幕上回眸一笑百媚生的IP。
對比之下,能跟組的工作人員倒算幸運,他們之中不少人至少屬于一個固定的公司,他們比群演更加清楚,一部戲、一個劇組到底把錢花在了哪兒,明星在組里有過著什么樣的生活。
03、萬人中央,一無所知
小汪眼里看到的劇組,跟工地并沒有多大區別,她當過場記,也做過導演助理。
“劇組員工按周期,簽合同,基本上拍完就會結完。和工地高度類似,劇組民工不是開玩笑的。”
除了知名導演的大組,各個劇組里各個工位可能都是現湊,也就是重組組。大家需要時間去磨合,加上劇組本身需要轉場、服化道等龐雜的準備和中間工作,時間便成為了必須要壓縮的成本。
記憶里,為了壓縮成本,劇組永遠在趕工期。假設60個人左右的一個劇組,少拍一天大約可以省4萬多到6萬的錢。不同的組,各類花費也不同,同時還有很多可操作的空間,除了硬成本。
“片酬是硬成本,比如說演員的片酬特別高,項目利潤要求又卡在那兒。硬成本動不了,就可以把底下劇組的實際操作的人員的錢就會壓的很低很低,包括很多劇組的什么攝像,燈光輔助,全部都是在校的學生,你說這個質量又怎么能上去呢?”
和娛樂圈脫不開干系的影視圈,也是一個成熟的熟人社會。導演是一塊兒,燈光是一塊兒。燈光師的組可能都來自同一個村里,臨時再配攝像,新攝像跟新燈光就要磨合很久,這些都是時間成本。
不變的是,所有人都圍繞著導演賺,一切得按導演的習慣來。投資人、有話語權的演員改個劇本、添個角色,時間還要拉長,這些成本便只好勻到服化道、美術、特技等各個部門身上。
小汪也嘗試過做編劇。“這個行業不養編劇,能問中國為什么沒有好編劇這類問題的一定都沒當過乙方。”
一直以來,編劇在國內的影視行業里都是一個話語權很少,卻遭受攻擊最多的職業??啻蟪鹕钊缤艉A?,熬過《一起來看流星雨》還要熬過流量當道。
很多人喜歡說汪海林是爹味精英,這種說法其實不太準確。畢竟話語權才能滋生爹味,在這一點上,編劇差太遠了。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崛起,營銷成本也在電影宣發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好萊塢一部電影的營銷費用通常會占到制片費的一半,有些項目的營銷費甚至超過一半。國內靠著營銷宣發吃飯的微博等平臺賺得盆滿缽滿,劇組工作人員的工資和十年前并沒有太大變化,群演尤其是。
流量和營銷裹挾下的影視項目,硬成本只增不減,世上大概很難找出比明星和IP溢價更高的存在。上有高溢價的硬成本,下有不成體系的基層隊伍。如此循環,導演便需要為找不到靠譜的工作人員而發愁,很早張藝謀就呼吁過職業學校組織相關專業培訓。
直到今天,群演們能接觸到的最多培訓,依然是那些分不清真假的宣傳單或群消息。
正如業內所共知的那樣,國內外影視工業體系差距巨大,即使是在近幾年有了一些優秀作品產出后,也不能忽視一個成熟工業體系的建立本身就需要建立在時間基礎上。
《流浪地球》的導演郭帆在接受采訪時曾表示,拍攝該電影讓他意識到國內的電影工業化還是處在一個非常早期的階段,經驗不多,教訓很多。
從默片時代到復仇者聯盟,美國花了上百年時間,以國內今天的資本態勢,沒道理能將這個時間大大縮短?!渡虾1尽分?,大家似乎認識到原來只看流量那套行不通,可是該怎么做才叫行得通,卻沒幾個人明白。
在這個浮名甚廣的圈里,少數人在中央,多數人在邊緣,還有一望無際的粉絲圍在圈外,簇擁著不讓所有人出來。
而處在那萬人中央的人,正應了王朔寫的那句:你在這里死去活來,他在那廂一無所知。
Oh! no
您是否確認要刪除該條評論嗎?